登录甲子光年
其他登录方式
登录即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甲子光年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政策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注册甲子光年
获取验证码
注册即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甲子光年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政策
绑定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登录即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甲子光年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政策
完善资料
登录即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甲子光年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政策
微信登录
扫描二维码 | 授权登录甲子光年
劳动的演进与文明的下一站
作者:何沙乐 编辑:刘景丰 2022-05-03


高尔基曾说,劳动是世上一切欢乐美好事物的源泉。


130多年前,5月1日被定为国际劳动节。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便成为人们庆祝劳动、歌颂模范的节日。


事实上,人类文明的进化正依托于劳动工具和劳动方式的进化。劳动过程中可以积累经验和创造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财富积累达到一定阶段后,就能够刺激精神层面的反馈。反过来,按照恩格斯的理解,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


然而,让人困惑的是,虽然今天科技发展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文明也似乎进入新的智能时代,但想要获得精神层面的幸福,似乎变得更难。100年后,劳动将如何展现新的形态,文明又将走向何方?


在2022年4月27日举办的2022「甲子引力X」数字经济高峰论坛上,甲子光年创始人兼CEO张一甲在主题报告中,对伴随数字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文明下一站的5种可能”进行了阐述。今天,节选其中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文明的开端:如同日月,如同星辰


宇宙诞生于137亿年前,而且还在不断地膨胀。约46亿年前,在浩瀚的太阳系中,一颗蔚蓝星球诞生了。在随后几十亿年的漫长时光里,它从最开始的一颗荒芜行星,进化成了生机勃勃的地球。


大约六、七百万年前,许多介乎人和其他灵长类哺乳动物间的过渡物种都灭绝了,包括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等等。而我们的祖先——智人,在长期演化中,通过学习使用工具,并在劳动与交流中产生了语言,最终进化成现在的人类,并试图主宰地球。


文字发明这一关键节点看,时间不过五千多年。人类穿过时空的经纬,走过漫漫的捕猎部落、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才来到今天的数智时代。


捕猎部落时期开始,因优良工具的出现,工具使用经验和知识成为超过体能的生存要素。这时候的人类基本已经站上食物链的顶点,其他大型动物似乎已经对人类不再是威胁;随着工具不断演化,人类逐渐不满足于食物链顶点本身,进而追求改造自然;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威力巨大的生产工具广泛使用,人类的确极大提高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尽管从考古意义上说,文字诞生以来的几千年,只约占人类史的千分之一,却使人类社会发展分步建立了各类规则,以逐步脱离丛林法则和弱肉强食的兽性,塑造了今天浩瀚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地球文明。亿亿万万年后回看,人类文明,在宇宙洪荒中虽渺小,但可谓璀璨,如同日月,如同星辰。


文明的上一站:从1.0到4.0


人类生产工具的演进,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0 农业时代。


1.0农业时代,生产资料是土地,劳动力,生产工具是铁犁、牛耕,协作模式是管控模式,地主农民、奴隶主与奴隶。作家高玉宝笔下的《半夜鸡叫》的人物形象“周扒皮”被树立为典型在全国宣传而闻名,那是对一种人际关系的讽刺。


2.0 工业时代。


178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从此人类社会进入轰轰烈烈的“蒸汽时代”。在2.0工业时代,生产资料叠加了电力、原材料、资本等等,生产工具进化为机械、机器等等。协作模式的典型形象是“车间主任”,人际关系就是厂长与工人。随着时代变迁,个体与集体关系在不断演变,雇佣制便在此时代产生。在这一时期,大部分个人就像集体的手臂,工厂期待员工每天聚集在同一地方整齐划一工作,个体工作的本质更像机器的延伸。


3.0 信息时代。


当演化至3.0信息时代,生产资料又叠加了数据、风险资本,生产工具叠加了PC、软件等等。协作模式开始从“管控思维”变成“管理思维”,核心特征如打卡等动作,让人际关系变成了企业家与程序员、网管与网民的关系。


在这一时代,越来越多大型公司转型成为超级个体的工作平台,个人更像是集体的“耳朵”和“嘴巴”。每个人都有能力去自由传递信息、实时获取信息的特征。以传统工业为主的经济转变为以信息管理为主的知识经济,亦即信息化社会。


英国的管理思想家查而斯·汉迪有一个关于“大象和跳蚤”的比喻,他把大型组织比作“大象”,而把独立工作者比作“跳蚤”当文明发展至信息时代,“大象”和“跳蚤”的关系也发生了本质变化,前者必须向后者学习如何创新和生存。甚至有说法称,21世纪将会是“跳蚤”的天下,而且每个人都会经历成为跳蚤的转变。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时代愈发繁荣,信息与数据的确权和保护成为大势所趋,当平台某些作为站在个体利益对立面,反垄断和科技向善必然成为大众呼声,此时,信息经济从发展议题走向治理议题。


4.0 数智时代。


再往下走则是4.0数智时代机器(包括软件和硬件)将越来越取代人力成为主要劳动力。对于组织而言,“五官”“六感都不再稀缺,稀缺的是“大脑”和“四肢”——大脑代表智慧、创新、创意的人才,四肢代表着落地,比如是那些真正挽起袖子弄脏双手的实干者、实干家。


当创意的重要性逐渐取代对集体“整齐划一”的忠诚的优先度时,一个个人能力崛起的时代来临。这个时代的权利逐渐落入个体手中,而组织者必须改进组织模式,从管理、管控慢慢变成信任、激发、赋能、赋权,从管理事务到真正的赋能创新。


此外,合作伙伴的出现也极大地改变了企业存在的意义。它实现了企业边界的崩溃,使企业间的互联协作成为常态。而伴随着企业间的合作伙伴不断降低,个体的崛起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生产型组织本身作为一个“物种”,也会伴随着生产工具水平的进化而进化。


这一时代,生产资料又要叠加更多的知识方法,而生产工具要叠加云、网、端、芯、链等等全新的生产工具,协作模式就从管理思维慢慢地向赋能思维、信任机制去转化,思维模式不再是半夜鸡叫、车间主任以及打卡的要求,而是任务清单的流转、更加柔性的协同。这个时候的人际关系变成了灵活用工或链圈思维(参与即“挖矿”)。


从1.0的农业时代到4.0的数智时代,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鲜明烙印和关键特征。这不由得引发我们去思考:文明的下一站,5.0时代呢?如果5000年前为人类文明的孩童、此刻为人类文明的中年,5000年之后呢?


文明的下一站:5.0时代的5种猜想


文明的演化方向存在无穷种可能,而沿着数字技术的惯性,对于文明的5.0时代,许多科幻作者和科技从业者提出了很多想象,有几种可能获得了最多拥趸:


第一种可能,人体增强


参考“钢铁侠”,人类要成为更强大的自己。在这个时代充斥着全息互联网,所需生产资料除了上述的资料之外,最需要实现的是新能源的跃迁和算力的爆炸,当然还有更大资金的投入。它的生产工具是全息的互联网,协作模式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极致繁荣、收敛和相向而行,直到用数字复刻一个本宇宙出来,思维模式就是01代码模式,人际关系就是钢铁侠模式。而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风险,就是能源电力系统、算力等能否支撑这样一种想象。


第二种可能,跨星球物种。


参考马斯克,去火星叠加的生产资料是新能源的跃迁、大笔的资金投入,同时生产工具还要叠加航天、航空,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思维模式类似“阿凡达”模式。马斯克认为,人类要想成为一个永存的文明,终究要成为跨星球物种。这条道路的风险是能源危机。


第三种可能硅基生命。


参考元宇宙的某些派别。许多程序员认为,文明下一阶段就是硅基生物。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想象力,人类需要用想象力去构建全新的世界:一个高度虚拟化的元宇宙,一个黑客帝国般的未来,一个由硅基生命组成的永生文明。这条道路的风险是彻底的脱实向虚。


第四种可能,自取灭亡。


这是最悲观的结局。无论战争、病毒、饥荒,都可能走向失控的结局。比如文明存在被核武器拦腰折断、被失控的全球变暖吞没等风险;另一方面,百年之前的《乌合之众》也告诉我们,历史上群体失智是多么普遍,人类内在危机丝毫不比外在小。


第五种可能,流浪地球。


电影《流浪地球》是东方哲学的投射,是故乡情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结合。在东方哲学看来,给现有文明以岁月的方式,无非是“大同”。对内,为把握好下个时代到来,即为人类社会的政治逐步走向全人类的共同治理、真正进入世界“大同”的至高境界做好各种准备;对外,对“改造自然”报以适度审慎,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地质灾害等各种自然威胁。


《流浪地球》代表一种面对危机的价值观。其中,两个情节设定让科幻界诧异和好奇。第一是,为什么地球出现问题时,中国人不是离开地球,而要带着地球一起跑?第二是,《流浪地球》的剧情并没有聚焦到一个孤胆英雄身上,电影里,有5000个发动机而不是一个发动机出现了问题,这是5000个救援队的全球集体作战和集体胜利。西方诺亚方舟,东方大禹治水,背后是两种哲学的求索。同样是救亡,后者更有一股静气:遇到大变故,仍可不慌不忙极大程度地保护原来的轨迹。


「甲子光年」在2019年2月的文章《流浪地球,宇宙乡愁》中写道:“追赶者比落后者多了一点什么?多了一点变好、变强的希望和由此而来的行动力。”而这条道路的核心,正如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什么是文明


此时此刻,以上几种可能正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同步并举地在全球四处上演,仿佛各类平行宇宙对现世参与者的剧烈争抢。


人类是脆弱的。外在的困境是资源短缺、内在的困境是欲望不灭。面对浩瀚虚无的宇宙、超速增长的技术爆炸、充满撕裂感的观点体系,想象力的角逐同频共振的,是价值观的较量当文明存续的考验不仅来自天灾更有人祸时,价值观的胜利便是唯一出路。


文明也同样脆弱。当我们俯瞰宏辉的古代帝国文明,有些已成为遗迹,有些仍延续和演进。曾几何时,罗马帝国曾将整个地中海囊入版图,那些遗迹体现了彼时人类对纪律、力量、信念的高度自信。可就是这样一个从战争洗礼中走出的时代强者,却在野蛮人的冲击下轰然倒塌。


究竟什么是文明?文明就是偶尔停下来,想一想。


科幻评论家、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李兆欣曾评论《流浪地球》最大的价值是“硬磕最难的路”:


它选择硬磕技术,所以收获了可信的视觉细节;它选择坚守类型,所以保住了剧情的持续动力;它选择直面崇高,所以才能站上行业最高的竞技场。


为什么一定要走最难的路?李兆欣的想法和100多年前梁启超等人翻译科幻作品的出发点很相似:


拼贴、消解、反讽,隐喻、符号、哲学,这都是很好很好的,但是,让我们再重复一遍历史:这些不能构建行业,不能开拓市场,没法给后辈一口饭。


少有人知的是,梁启超也写过科幻小说。在一个新旧思想与知识交替的1902年,他写了一本科幻《新中国未来记》,预言般地刻画了中国60年后的景象。小说中透出的“精气神”是“少年强则国强”,这是29岁的梁启超对肩负国家命运的少年一代提出的热切期望,要他们勇敢地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此时此刻,从五一劳动节走向五四青年节,春夏之交的生命力自在生长: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唯生命常行常新,文明方生生不息。

  • 945
  • 0
  • 0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