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埋线式到无边界,国产机器人新机会。
作者 | 涂明
编辑 | 刘景丰
8月31日,九号公司控股子公司未岚大陆(Willand)在北京举办“生活无疆·智起未岚” 赛格威智能割草机器人Navimow发布一周年媒体沟通会。
未岚大陆CEO任冠佼在沟通会上称,2022年是无边界智能割草机器人的首发之年,所以产量较为保守,自去年9月至今,Navimow出货量在数千台上下。
对于明年的销售,任冠佼表示“2023年会开始规模生产,这也是业界的共识,从目前的订单情况,未岚大陆Navimow产品在明年的销售量会增长一个量级,达到数万台。”
随着国内机器人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机器人公司开始将目光看向国外市场,而割草是其中一个刚需场景。
1.无边界,颠覆传统埋线式机器人
这台名为Navimow的割草机器人发布于去年9月,由九号公司(689009.SH)旗下的家用服务机器人品牌未岚大陆(Willand)研发销售。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是全球首款批量开售的无边界规划式割草机器人。
所谓无边界,其实是与埋线式机器人相对的概念。对居住在绿茵环抱之下的欧美家庭而言,修剪草坪始终是个刚需。从割草到切边,完成一次割草往往需要六七个小时,在夏季草木生长高峰期,一个月可能需要割草2-3次,据河森堡创始人伍兴云观察,“美国家庭一年花在修剪草坪上的钱,可能高达1000-2000美元。”
这些钱,有的花在人工上,有的则花在机器上。对人力成本极高的欧美而言,用智能的割草机器人取代人工逐渐成为主流。而在无边界割草机器人出现之前,智能割草机这块市场上的主角,正是埋线式机器人。
与无边界机器人相比,埋线式机器人更像是一个“盲人”,要想成功开动,首先必须要铺设“盲道”。对机器人而言,所谓铺设“盲道”就是在地下预埋磁感线。只有借助埋好的线路,机器人才能判定花园的大致形状以及面积,从而完成切割。
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十分麻烦。一旦花园边界出现调整,或需要割草的区域出现变化,原有“盲道”便会作废。这时,只有把原先埋设的磁感线挖出,重新铺设,如此一番,大费周章,才能使机器人重新正常工作。在成本上,埋线的价格也较为昂贵,单次埋线的成本可达到200欧元-400欧元,草坪面积越大,成本越高。
而无边界则不一样,埋线式机器人靠的是对磁感线的感知来工作,无边界机器人则可以通过RTK(实时差分定位)技术,配合卫星信号,实现厘米极的户外定位,并依托多种传感器,精准识别路线。相比于埋线式机器人的“埋头苦干”,无边界机器人更像是开了“天眼”。
在RTK技术的帮助下,Navimow可以基于其定位能力,配合智能芯片,记住自己所走过的路线,由此构建出“虚拟边界”。
未岚大陆CEO任冠佼告诉「甲子光年」,在一片300平的草坪上,如果通过预埋磁感线来设定机器人的运行范围,操作者往往需要付出长达四、五个小时的努力才能完成。而通过RTK技术布置“虚拟边界”,操作者只需要操纵机器人绕着边界走一圈,机器人就会自动“建图”,整个过程最多不过几十分钟,且不论草坪面积多大,建构“虚拟边界”的经济成本都无限接近于0,只消耗电费。

Navimow的APP操纵界面,如同玩具车一样简单
除了无边界技术,规划式的割草方式同样让Navimow与众不同。
传统的割草机器人,通常是采用随机碰撞式的割草方式——即不断向前开动,触碰到预先埋设的磁感线边界,然后随机转向,继续向前,直到再次碰撞到边界、再次转向,循环往复。这种工作模式下的机器人,通常会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效率极低,且毫无规则,因而根本无法判定割草工作在何时完成,只能在运转一周左右之后,才能有明显的成效。
规划式割草则不同,基于虚拟边界和智能芯片,Navimow可以结合花园情况和割草机实时位置,提前计算最优割草路径,既不漏割、也不重复,效率大大提升。对于一块300平的草场,碰撞式割草机器人可能需要工作一周时间才能完成,对比之下,规划式机器人仅需要三、四个小时,效率差异极大。

Navimow路线规划示意图
2.成本,制约机器人批量生产的关键
所以,对于这样一款既不需要提前埋线,还能够智能规划割草路线的产品,追求高效、便捷的欧美市场自然青睐非常。但读到这里,一些了解自动驾驶技术的读者可能会非常疑惑,因为不论是实时定位系统、虚拟边界技术还是路线自动规划,从技术角度而言都并不算困难,几乎所有自动驾驶系统开发公司都能做到。
所以,为什么Navimow能成为“全球首款”呢?
答案在于成本。以往,适用于汽车自动驾驶领域的激光雷达传感器通常造价极高,一套完整设备的成本一度高达70000美元,哪怕在成本大幅下降以后,一套激光雷达的成本也通常在1000美元以上,这对产品总价格不过1500欧元的智能割草机器人而言无疑太过沉重。
而Navimow的方法是采取RTK技术。过去,RTK技术的应用场景较为狭小,通常只在测绘领域应用,因此产量低,成本摊销较少,且RTK技术应用在家庭场景,往往需要为每户建立单独的信号基站,这无疑拉高了RTK套件的成本。
据深响报道,现在业内做割草机器人的一般都不自研RTK技术,而是寻求北斗星通、千寻等第三方的解决方案,目前,单个割草机在RTK套件上的成本就需要将近2000元人民币。
在国内,未岚大陆已将RTK技术应用在智能割草机器人上。依托于九号公司的技术积累,借助机器人产品庞大的出货量,RTK系统的成本被有效摊薄。
据未岚大陆市场部员工高晓华介绍,目前,未岚大陆旗下的无边界智能割草机器人售价通常在1200欧元-1500欧元之间,已经实现与传统的埋线式机器人同价竞争。任冠佼表示,在未来,未岚大陆希望能通过扩大产量、提高周转效率的方式摊薄成本,让无边界智能割草机器人做到仅略贵于手推式割草机,进一步降低价格。
3.价值百亿的蓝海尚待开辟
谈到市场空间与竞争,任冠佼向「甲子光年」介绍,目前,市场上的无边界机器人生产还处在早期阶段,入局玩家尚少,等到2023年时,市场才会涌现出一批新的品牌,届时,无边界割草机器人的品类将会极大丰富。
当下,中国经营无边界割草机器人的企业主要有两家,一个是未岚大陆,采用的是“RTK+超声波”技术,另一家则是在2021年刚刚成立的优思美地,主要采用“RTK+IMU+视觉传感器”技术。
对于未岚大陆而言,由于2022年是无边界智能割草机器人的首发之年,所以产量较为保守,自去年9月至今,出货量在数千台上下。“2023年会开始规模生产,这也是业界的共识,从目前的订单情况,未岚大陆Navimow产品在明年的销售量会增长一个量级,达到数万台”,任冠佼表示。
基于无边界、规划式两大优势,同价竞争之下,无边界智能割草机器人取代埋线式机器人已经成为未来可见的趋势。
从当前市场体量上看,欧美国家每年全品类割草机、打边机的销售量在2000万台左右。任冠佼介绍,在这2000台的市场中,智能割草机的渗透率尚低,为5%左右,年销售量约为100万台。据欧洲园林工具行业协会统计,2020年,全球割草机器人市场销售量为90万台,市场价值超过10亿美金,2021年-2026年预期复合增长率超12%,市场潜力巨大。
当下,全球约有2.5亿个私人花园,其中美国约有1亿个,欧洲地区拥有超8000万个,欧美地区合占全球总量的4/5。这些花园目前尚以传统的手推式或骑式割草机为主,占比高达75%。随着智能设备成本的进一步压低,以及市场对自动割草需求的进一步认可,未来,智能割草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十分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