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甲子光年
其他登录方式
登录即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甲子光年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政策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注册甲子光年
获取验证码
注册即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甲子光年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政策
绑定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登录即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甲子光年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政策
完善资料
登录即表示你已阅读并同意
《甲子光年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政策
微信登录
扫描二维码 | 授权登录甲子光年
“被投资人怒怼30分钟后,我更确定中国To B的答案” | 甲子光年
作者:田思奇 编辑:栗子 2025-10-14


AI岗位化,重塑中国To B市场逻辑。

作者|田思奇

编辑|栗子

饭还没上,争论先来。投资人坚持“改成美式SaaS,不然没戏”;张韶峰回了一句:“中国没有SaaS。”

这句“逆势”背后,是他多年在一线看到的常态:项目越做越长、系统越来越全,最后的KPI却没有人认领。到2025年,行业走到了新的人工智能拐点——企业还能为功能买单吗?还是为结果付费?AI应用必须从“工具”被推向“岗位”。

据「甲子光年」观察,作为少数率先下场者,成立11年的AI原生上市企业——百融云创,其破局中国企业软件桎梏的核心思路是:把AI当作“硅基员工”。只有把考核指标与业务目标挂钩,让AI真正承担岗位KPI,AI才能在To B市场扎根。

“工具逻辑”和“岗位逻辑”的分野,正在决定AI能否在中国产业真正落地。

1.从卖铲子到分金子

百融云创的选择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一次对行业旧范式的突破。要理解突破背后的的深层原因,得先回到企业软件行业的原点。

红杉资本合伙人帕特·格拉迪(Pat Grady)在今年早些时候的闭门会上直言,AI能力将从“卖工具、拿软件预算”,过渡到“卖成果、拿劳动力预算”。下一个万亿美元机会,即将浮出水面。

在美国,这场范式转换有SaaS作为过渡;但中国企业级软件行业长期困于“卖工具、卖人头、做项目”的逻辑里。项目制与定制化压垮订阅模式,低价竞争让厂商无力迭代,用友、金蝶的财报就是最好的注脚。

这套逻辑放到AI阶段,只会更加放大问题。模型、平台、PoC(概念验证)层出不穷,却始终停留在演示和试点。业务部门试用几轮,又换下一家供应商,真正能跑进企业真实业务的几乎没有。

对于创业经历丰富的张韶峰来说,这并不陌生。

作为清华毕业的工程师,张韶峰的职业起点是甲骨文、IBM这样的外企巨头。他见识到“企业级软件产品”的工程底色:稳定、可靠、流程完备。也更快意识到:外企的产品和业务体系在欧美土壤里可以成功,但移植到中国可能水土不服。

带着这种认知,张韶峰很快选择创业。第一次创业失败;第二次在百分点科技小有成绩;第三次,他选择从业务know-how要求最深、监管最严的金融行业切入,于2014年创立了百融云创,用最苛刻的边界把“工程力”锻造成“合规生产力”。

起初,百融云创以“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风控”为核心,为银行、保险、消费金融等机构提供风险评估与智能营销服务。这是 AI 1.0 阶段的典型路径:通过算法和建模提升效率,但仍以“工具”或“项目制交付”为主。毕竟在当时,按结果付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能力有限,数据体系尚未成熟,企业更习惯一次性采购或定制化外包。

然而,长期的项目实践让张韶峰对这种模式的瓶颈认识愈发清晰。AI定制化项目周期长、回款慢、利润率低,重交付、轻复用,几乎重演了上一代软件外包的困局。商汤、旷视等“AI四小龙”都在这一阶段承受巨大的现金流压力。

真正让百融云创跳出“工具逻辑”的转折点,来自一次客户的真实需求。

“当时我们原本还是想‘卖工具’,”张韶峰对「甲子光年」回忆,“但有客户说:‘你们干脆帮我把产品卖出去,赚了钱我再分你们’。”

这句话点醒了他。既然客户真正需要的是结果,那就彻底调转逻辑。于是,百融云创把商业模式定为“结果计价”——客户赚钱,百融才能赚钱。

百融云创副总裁、首席产品与市场官王伟民打了个比喻:“我们不是卖铲子让客户自己挖金子,而是用同一把铲子帮客户把金子挖出来。”

这也是百融从“卖工具”到“分收益”的关键转折:不再试图与客户博弈(即把工具卖给客户),而是与客户结成伙伴(即与客户肩并肩,共同实现业务成果,再分收益)。

但当时很少有To B公司用这种策略。张韶峰与投资人在饭桌上的冲突正源于此。

投资人的意见与主流一致:照搬美国 SaaS 模式,做轻产品、签长订阅,换取更高估值。

而张韶峰的判断来自自己过去十几年的积累。他说得很直接:“技术正确,不等于商业正确。 Oracle、IBM的逻辑放在中国根本行不通。没人会为‘过程的可能性’付费,大家只会为结果买单。”

投资人认为他在冒险,他却坚持认为,只有“结果计价”才能让AI真正融入业务,成为生产力。

这场分歧也让他更早确立了百融的底色——与其卖工具,不如共担结果;与其卖软件,不如承包KPI。

后来,随着市场一次次验证SaaS模式的失灵,那次被认为“太冒险”的选择,反而成为百融最重要的确定性。

只是,“非主流”并不容易。

因此,百融选择继续深耕金融等复杂场景,以“可信交付”积累底层能力。随着对话式AI工程、语音理解与合成、检索增强与长期记忆、工具调用与编排等基础能力逐步成熟,“按结果付费”的理念才真正照进现实,业务由工具试点终于进入岗位化阶段。

不仅在商业模式上敢坚持,在技术路径上,百融云创也选择了逆势。

2017年,Transformer的论文问世不久,整个行业还停留在关键词匹配、模板化应答的AI客服模式。端到端语音对话在真实业务的大规模可用性仍存质疑。但百融云创提前押注了“语音对话技术栈”(ASR/TTS、语义理解、多轮对话、合规校验、低时延运营),持续投入8年,把语音从“可选交互”打磨成岗位刚需。

如果说金融行业的深水试炼锻造了百融的“合规生产力”;投资人压力下的坚持塑造了其“商业定力”;那么 2017 年的技术孤勇,则打磨出其“底层工程能力”。三者合一,才让百融云创在今天的Agentic AI落地的转折点上,有底气提出“硅基员工”这一概念。

2021年,百融云创在中国香港成功上市,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不仅让公司活了下来,也赢得了资本市场的回报。

2.让硅基员工能干活,干好活

不过,资本市场的认可是一方面,真正的考场始终在客户一线。百融云创“硅基员工”带来的效果,已经写进成熟落地的业务场景。

银行理财业务中,冗长的对接常常消耗客户耐心。比如一位说四川话的客户咨询低风险理财时,首位客服未精准捕捉需求便转接;第二位理财经理推荐的产品收益不达标,未满足其预期;转至第三位贵宾经理时,信息断层已让客户烦躁,甚至直接提出3.5%保底收益的要求——若客服为安抚客户而应允,极易触碰监管红线。

在百融云创的硅基员工体系里,前台一次采集需求即入记忆库;中台在关键节点自动风险提示;后台全程做合规校验并生成证据账本。客户只需说一遍,信息在“客服-理财-合规”三个智能体间顺畅流转。即便客户再次追问“保底”,硅基员工也能稳守合规红线。长尾客群意向率提升57%(同口径抽检),违规承诺 0 件,理财链路转化显著提升。

运营商营业厅,难题是业务复杂与信息滞后。用户原本只要“100元50G流量”,办理中又追加“全家共享200G流量、500分钟语音”,预算升至300元。人工柜台往往耗时四五十分钟以上,还容易出现推荐方案与现有业务规则相冲突的错漏。硅基员工可实时调用最新产品库,动态切换套餐以满足用户需求,办理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满意度显著提升。且运营商全国的套餐信息可在2-3小时内同步到全体硅基员工。


在大型客服中心,难题是峰值产能与SLA。平时600席,峰值需要800席,年成本高达数千万元。硅基员工能直接承担高频、重复性任务,不仅降低人力支出,还减少招聘、培训与流失成本。

在共享服务中心(SSC)等后台流程场景,痛点在于合同、报销、对账等标准化流转的时耗。以百融云创的内部实践为例,单件合同修改时长由56分钟缩短至4分钟(由智能体完成)。

这些案例的共通点是:AI不再只是辅助性的“软件工具”,而是进入组织结构,与碳基员工一起被纳入KPI考核。银行的难题是合规与体验,运营商的难题是流程与信息,客服中心的难题是峰值人力。过去的“卖工具”逻辑只会交付功能清单,无法对结果负责;岗位化则让AI真正承担岗位责任。

真正支撑这些“硅基员工”跑起来的,是百融云创十余年的技术积淀。客户看到的是能上岗、会执行、能考核的智能体;背后,是一套系统级的工程能力

首先是多智能体协作。传统的软件模块各自为政,需要人工补位;而硅基员工必须像团队一样协同。百融云创让不同岗位智能体共享同一“大脑”和记忆系统,前台采集的投资偏好能直接传给中后台,避免重复沟通;例如理财顾问的合规提醒也会同步给风控后台,实现真正的链路协作

其次是持久记忆。没有记忆,智能体只能做一次性应答;有了记忆,才能在长周期业务中保持一致性。百融的智能体拥有短期与长期双重记忆:短期记忆支撑几十轮复杂对话;长期记忆可延伸至一年以上,保存客户画像、业务习惯与历史案例。这些记忆还与RAG技术等结合,把规则、案例、经验固化为可实时调用的知识库。岗位经验因此得以传承,不再依赖老员工“口口相传”。

第三是实时语音对话能力。在多方言的中国市场,语音是触达客户的第一关。百融云创的 基于自研语音对话栈(ASR/TTS、多轮对话、合规校验、低时延运营)打造的VoiceAgent已可支撑日均一亿通电话的语音交互,端到端延迟低于200毫秒(行业基准30-40毫秒),准确率近99%,并具备多方言与噪声环境下的鲁棒性。毫秒级响应与合规校验,让语音交互从“锦上添花”变成岗位刚需。

三大能力叠加,构成硅基员工的三项基本素质:协同工作、传承记忆、上岗履责。

在此之上,百融云创搭建起“百工平台”——硅基员工的生产工厂。它能把岗位经验抽象成模块,批量化生成智能体。就像操作系统之于应用软件,岗位化不只是百融的一种交付方式,更可能成为行业的公共底座

截至2024年底,百融云创已服务8000+机构客户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率超95%,累计取得310项软著与专利。客服话术要合规留痕,理财销售要遵循监管标准,贷后管理要与风险模型实时打通。这些看似“业务逻辑”,实则已沉淀为可执行的技术规则

对客户而言,这意味着结果可见、风险可控;对百融而言,这意味着岗位化不再是概念,而是可规模复制的生产力

技术、监管、市场三股力量的共振,让岗位化从理念变成现实。百融云创过去十一年的积累,恰好在此刻与大势汇合。

3.中国AI To B 的新商业秩序

全球范围内,AI“岗位化”的呼声正在迅速汇聚。

1999年,英伟达发布GeForce 256,把加速计算推上轨道,相当于蒸汽机的问世;2016年,数据、模型、工程工具和算力被打包成可复制的体系,就像工厂的雏形。下一步,AI 必须进入流水线阶段,让产出形成稳定循环。8月的一次演讲中,红杉资本将这场转变置于产业演进脉络加以拆解。

图片来源:红杉

红杉合伙人康斯坦丁·布勒(Konstantine Buhler)强调,要让AI真正走出实验室并承担岗位责任,必须同时具备三种能力:

  • 智能体协作——像团队一样完成复杂任务

  • 持久记忆——在长周期业务中保持一致性与可靠性;

  • 语音交互——让AI能真正站上前台岗位。

三者合一,AI才可能具备岗位化的稳定性,成为可计量的生产力。这一判断也与百融云创的技术沉淀和行业实践高度共振。

此外,红杉还提到一个近两年很火的概念:Agent Swarm(多智能体群协作)。他们认为,单个智能体价值有限,真正能跑起来的是一群智能体的协作网络。在人类管理者的编排下分工合作、信息交换,甚至在系统内建立责任与信任的约束。换句话说,智能体第一次被当作经济参与者,而不只是工具。

图片来源:红杉

市场扩张的轨迹也很清晰。云计算早期,全球软件市场约3500亿美元,其中SaaS只有60亿美元;随着订阅模式普及,市场规模膨胀到6500亿美元,SaaS也随之成长到4000亿美元。如今AI在美国服务业的市场不足200亿美元,但潜在空间高达10万亿美元。护士、开发者、律师等岗位的薪酬,本身就是一片待开垦的“金矿“。只要AI真正进入这些岗位,就可能孕育新一代巨头。

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国的大厂也给出了类似判断。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提出:Agent将吞噬软件,自然语言就是未来的源代码。未来,终端用户都可以通过大模型等工具来满足自己需求。种种声音说明,岗位化不只是个口号,而是全球产业共识的收敛方向。

但在具体落地层面,真正敢把AI推到岗位、为结果买单的公司凤毛麟角,百融云创的独特性也得以凸显。

历经客户检验的闭环能力,直接塑造了行业差异:大厂有技术,却缺少业务沉淀,做得了咨询却跑不通成交;小厂懂业务,却没有稳定的语音识别和合规引擎,难以承担岗位职责。

而百融云创在批量交付“硅基员工”的同时,也以标准API/SDK向生态伙伴开放底座,包括语音对话栈;Agent OS的编排与治理;合约与结果账本;模型服务与对齐。张韶峰说:“如果客户新创造了100元价值,我们只按合同约定分享其中一部分。与其卷价格,不如一起把结果做大——甲方多赚,我们自然共赢。”

在内卷成性的中国To B市场,未来的想象空间即将打开。在张韶峰的愿景里,百融云创将依托自研智能体开发平台和自研模型矩阵,成为中国最大的“硅基员工提供商”

这个定位释放了一个行业信号:中国软件行业没必要重复美国的SaaS路径,而是有机会直接跳进“岗位化”阶段,在 Agentic AI时代,有望走出低价位竞争,进入高价值的新周期。

几十年来的数字化演进,甲乙双方都困在零和博弈中,如今出现了共生的可能。风险前置到供给侧,收益与客户挂钩,双方第一次站在同一阵营。

王伟民的总结是:“以前是博弈,现在是共生。”

对于中国To B行业,这不仅仅是交付方式的更替,更可能是秩序的重写。岗位化让AI从实验室走进产业,也让一个长期失灵的行业机制,第一次看见了新秩序的雏形

(封面图及文中未说明图片由AI生成)


  • 49114
  • 637
  • 312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