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国际精英创业周系列活动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超1700名海内外嘉宾齐聚苏州,共襄盛会。
今年苏州首次将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合并举办,致力于打造集项目招引、产才对接、成果转化、城市推介于一体的国际盛会。
本次大会人才云集、星光熠熠,大会特别邀请了诺奖得主,超百位国内外院士,70余位国内外高校领导出席活动,同时加大了对国际人才和合作机构的邀请力度,百余所国内外高校代表,60余名技术经理人和技术转移机构、重大研发机构代表等将出席主会场开幕活动,加强人才对接合作。

大会现场,2025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成果及十大提名成果发布!
7月10日,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开幕式举行,会上发布了“2025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成果”及“2025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提名成果”
2025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成果


2025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提名成果


今年,苏州首次组织开展十大产业科技成果征集,共征集产业科技成果155项,综合考量技术创新水平、经济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潜力、产业带动性、行业影响力等维度,最终产生10项“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成果”和10项“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提名成果”。
总体呈现三大特点:
创新成果有广度。成果上至九天苍穹,下至万米深海,既有国之重器,亦有科技民生,全面彰显了苏州科技创新的“硬实力”。
技术突破有高度。1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5项成果打破国际垄断,成果共拥有5项“全球第一”。
产业赋能有力度。异质结太阳能电池PECVD量产设备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等6项成果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成果完成单位研发投入强度近10%,产业带动效应明显。
除此之外,本次大会开幕式亮点十足,助力苏州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建设。
一、共促高校成果转化
去年9月,教育部选定江苏作为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并启动建设中心以南京、苏州为核心,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等领域,旨在搭建全国高校共享的转化平台,促进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建设以来,全市校企联合攻关项目1691项、总投入35.7亿元;高校向企业转让或许可专利1625件;高校在苏孵化企业1085家,注册资金91.9亿元。
本次大会上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进一步优化队伍机制建设,强化政策制度保障,完善转化服务体系。
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首批技术经理人聘任
江苏区域中心精心选聘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精英,组建首批驻站技术经理人队伍。
苏州、南京各5人受聘,围绕产业细分领域,加快引育一批会管理、懂金融、通市场、擅转化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服务江苏区域中心建设,推动高校科技成果来苏转移转化。

发布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成果转化重大案例
江苏区域中心正不断成长壮大,孕育硕果。苏州、南京各有5个成果转化重大案例入选。
发布省教育厅《关于推进落实支持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建设若干举措》
为加快推进江苏区域中心建设,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专项支持举措。从区域中心服务能力、高校参与区域中心、师生到区域中心创新创业等3方面提出12条有效举措,最大力度激励和支持区域中心建设,促进高校技术转移转化。
发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通过设立全国首个多校联动的“创新雷达网络”—苏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SOTT),汇聚苏州科技商学院孵化服务平台,联动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先使用后付费”“先研发后占股”机制,推出全天候AI顾问服务—“苏创荟”智能平台,助力科创资源一站式“掌上查”,技术成果供需“易对接”,企业需求匹配“精准达”,系统构建独具特色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长三角国创中心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颁奖
长三角国创中心创新创业大赛是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联合主办的品牌赛事。第二届大赛自启动以来,受到海内外创新创业团队的热情关注,大赛共吸引近2000个项目报名。
最终通过总决赛遴选出特等及一、二等奖共9个项目在开幕式上颁奖。

二、大力推动产业科创
苏州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围绕打造全球科创新高地的目标实施科技创新“八大工程”,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4年,首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举办。本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推动全球科创新高地建设迈上新征程。
发布《关于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聚焦高技术供给、企业主体培育、成果转化等融合创新方面,系统梳理15条支持政策举措,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无缝对接。
发布2025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成果及十大提名成果
苏州首次组织开展征集,综合考量技术创新水平、经济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潜力、产业带动性、行业影响力等维度,最终发布“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成果”和“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提名成果”。
这些成果上至九天苍穹,下至万米深海,既有国之重器,亦有科技民生。其中,1项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5项打破国际垄断,共有5项“全球第一”;6项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完成单位研发投入强度近10%,产业带动效应明显。
发布“揭榜挂帅”关键技术需求榜单
苏州本次面向全球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发布“揭榜挂帅”榜单,涉及企业技术攻关需求45项,榜单总投入金额达54.12亿元。
对揭榜成功的项目,将按相关程序纳入苏州市面向全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计划项目,按揭榜金额的50%给予每项最高1000万元支持。

“赢在苏州·创赢未来”国际创客大赛、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获奖项目颁奖
作为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联动引智品牌,“赢在苏州·创赢未来”国际创客大赛自2011年创赛起,已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赛事超160场。今年,举办线下分区赛、线上产业赛、县级市(区)海外直通赛共24场,征集项目1479个,其中海外项目占比近70%。最终通过总决赛遴选出一、二、三等奖共12名。

作为以项目落地为导向的科技驱动型赛事品牌,今年,“赢在苏州”第二届全球创新创业大赛,聚焦人工智能等七大赛道,覆盖12个国内外城市赛区,组织36场行业赛。大赛共吸引超3200个项目报名,其中海外项目占比近50%。最终产生一等奖7名、二等奖14名、三等奖21名。
三、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
近年来,苏州市坚持以人才友好型城市为目标,以产业链人才为重点,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优化人才链助推产业链。目前,苏州人才总量达407万,高层次人才总量达45万,产才融合成效明显。
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是苏州重点打造的重大招才引智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7届,依托本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苏州进一步织密人才招引网络。
发布2025年苏州市顶尖人才
苏州在去年国际精英创业周上发布了顶尖人才计划,引起海内外人才广泛关注,一年来,共新引进院士专家10人、累计集聚海内外全职院士25人。
苏州市顶尖人才计划作为苏州人才政策的“塔尖”工程,今年共有4名顶尖人才入选,苏州将给予最优“顶级支持”,分别给予每人不低于3000万元项目资助,同时按项目资助额10%叠加给予人才乐居补贴。

发布2025年苏州重大创新团队
苏州连续18年组织实施苏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目前已立项资助62个重大创新团队、3835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今年,又有15个重大创新团队入选。
立项团队均聚焦相关领域“卡脖子”技术,多项技术行业领先。团队成员国际化背景突出,15个团队中8个由海外归国人才领衔。重大创新团队可获得最高3000万元的项目资助,团队领军人才和核心成员可获得最高200万元的购房补贴。

发布2025年苏州青年科学家
本次共有20人入选“苏州青年科学家”,其中苏州市内10名,市外10名,平均年龄33岁,多人拥有名校名企经历,覆盖人工智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2024年全国最具成长潜力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授牌
自2012年起,人社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每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认定一批“最具成长潜力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今天,最新榜单正式在苏州发布,全国共有23家留创企业成功入选。
苏州的血霁生物、至昕新材料、路溱微电子、晶歌半导体4家留创企业获此殊荣,入选数量位列全国首位。

江苏省纳米新材料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揭牌
近期,省委人才办打造一批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促进产业发展和人才集聚同频共振。苏州纳米新材料产业竞争力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领先,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跻身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
接下来,苏州将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主体,打造“江苏省纳米新材料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这也是江苏省首批授牌的人才集聚区。全面助力苏州纳米新材料产业和人才发展。

苏州市李政道教育和科学基金会揭牌
自2020年起,苏州把每年7月10日确定为“苏州科学家日”,向全球发出尊重人才、致敬科学家的“苏州宣言”。为传承和弘扬苏州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的科学家精神与家国情怀,经苏州市人民政府和李政道先生亲属友好协商,双方一致同意设立苏州市李政道教育和科学基金会。
接下来,基金会将重点资助教育、科技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公益项目,为苏州教育和科学事业引才育才提供助力。
苏州“百亿人才基金”、重大产业发展基金发布
今天,苏州市“百亿人才基金”正式设立,由苏创投集团作为发起人,同步设立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文化创意、青年创业等子基金,重点投向领军人才、赛事选手、初创企业和硬科技,为人才发展构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体系。

同时,苏州市重大产业发展基金也在今天正式发布,该基金由苏州国投集团牵头设立。基金总规模100亿元,专注于重大产业领域的“链主级”项目,全方位助力苏州“1030”产业体系升级发展。

会上,15个区域中心合作项目、15个校企联合攻关项目、10个重大科技招商项目等40个落地项目发布。

今日之苏州,正以“教育之基”筑牢创新之塔,以“科技之翼”赋能产业之变,以“人才之泉”激活发展之脉。未来,苏州将持续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人人向往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富之地。